BHA(丁基羟基茴香醚),BHT(2,6- 二叔羟基对甲酚),TBHQ(特丁基对苯二酚)是常用的加于植物油中的酚类抗氧化剂。 GB/T5009.30-2003介绍了BHA、BHT的检测方法,但这个方法真的用起来却使人一头雾水,不仅步骤复杂,而且效果很差,漏洞很多,堪称zui“使人困惑不解”的国标方法。 该方法用石油醚溶解油样,过硅胶-弗罗里矽土(6+4)层析柱,再用100ml二氯甲烷分五次淋洗,减压挥干,用二硫化碳定容后开机进样。仪器分析方面无懈可击,问题出在样品前处理上。 首先层析柱如何装填就是一个问题。按照方法,需使用者自行装填层析柱,而手工装填的层析柱松紧不一,很难控制质量。填的松了怕吸附不够,填的紧了淋洗速度奇慢,1小时也滴不出几滴,一个样品可能要淋洗几天。 洗脱时问题也有一个大漏洞,按照方法操作,无论如何小心都会洗出一部油分,这些油分可怎么挥干呢。难道用二硫化碳只是为了连油带抗氧化剂一起溶解后进样吗?如果油分进了柱子,可能进不了几个样就污染到无法继续的地步。而且二硫化碳挥发性*,用它定容本身就不可靠。 如果按GB/T5009.30-1996,几乎不可能做成实验,且工作量大,接触毒物多,然而既得不到准确的结果,色谱柱也会很快报废。 其实,植物油中的抗氧化剂检测可以相当简单,甚至可以作为色谱初学者的入门功课。前处理方法是:称取1至2 克油样,用10ml甲醇分三次萃取液(三次比例为4,3,3ml),合并萃取液上机。就这么点步骤,而且实际效果很好,气相液相都可以做,同时还可用于处理TBHQ,回收率一般都在90%以上。 因此,笔者实在不理解为什么有人放着简单的方法不用,而偏要用如此“使人困惑不解”的方法。 关于国标处理方法就讨论到这里,下面只讨论用甲醇萃取的方法。 由于油样的组成相当复杂,与常用的有机试剂多少有一些混溶。甲醇提取液中也会有一小部分的油分,不信的话可以加一些水,纯甲醇溶液无变化,而油样的甲醇提取液一加水立刻混浊。 这一小部分的油分对于检测没有什么太大影响,但对于色谱柱污染较大。因此在不影响回收率的前题下如何排除油分的影响是该实验的一个重点。 试过用各种吸附剂、层析填料,其效果都不如一张普通的滤纸。因为滤纸能吸收油分。先把甲醇提取液放于冰箱冷冻层冰冻几小时,再趁凉过滤。这是笔者目前发现的的驱油方法。 BHA、BHT需配合使用才会有较好的抗氧化效果,因此有BHA就会有BHT,而TBHQ一般是单独使用。这一点对我们非常有用,无论在气相色谱还是液相色谱,BHA、BHT的分离都相当好,但是TBHQ与BHT的峰形可能会有一部分重叠,很难*分开;因此我们可以将BHA、BHT配为一个标准,TBHQ单独作一个标准,分别进样,分别定量。 当使用气相色谱时,如用填充柱,填料为10%SE-30 或 10%QF-1,如使用毛细管柱,可选用10m以上,0.53mm的非极性柱。 当使用液相色谱仪时,流动相为92:8的甲醇水溶液,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280nm,当降低甲醇含量时,出峰时间会延迟,BHT尤其显著。 为什么要用三次萃取呢。如果只针对BHA、TBHQ,一次萃取就够了,而BHT在甲醇中的溶解性稍弱,因此用三次萃取增大回收率。 如果对人身防护很看重,可以用乙醇代替甲醇,但它与油分的互溶程度更大些,提取液似乎没有那么“干净”。当处理某些轻质油如代可可脂时,会有*混溶现象,这时只能用甲醇。 如果要检测糕点类食品中的BHA、BHT、TBHQ,旧国标中有用乙醚提取出油脂,再对油脂进行检测的方法。这样做费时费力,且提取回收率不高。可以直接用甲醇对食品进行提取,提取液直接进样。 如果要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应在冰箱的冷冻层存有固体的标准物质。因为BHA、BHT、TBHQ的标准溶液虽然在一般情况下较稳定,但有时也会出现爆发式的衰减,就是高浓度的贮备液也难以幸免,尤其是TBHQ。标准物质的准确是实验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要提防这一情况,如果标准峰面积较前一段实验的峰面积明显减小,则应引起重视。如有条件,可用紫外光度计扫描标准溶液,每次记录吸收值。 为实验方便计,BHA、BHT、TBHQ的标准溶液可以按以下方法配制。先各称取0.025克固体标准物质分别溶于25ml容量瓶中(溶剂:甲醇),得浓度为1.00g/L的贮备液,再各吸取1.0ml于50.0ml容量瓶中,定容,得浓度为0.02g/L的使用液。BHA、BHT的使用液可以也配在一起,TBHQ单列。这个浓度的标准峰与实际的样品峰面积接近,适于做单点定量法。 |